2020-03-16 00:00:00 來源: 點擊:5448 喜歡:0
2019年四季度,農業相關的主要指標穩中向好,農業景氣指數溫和上升。農業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更“穩”。從種植業看,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為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壓艙石”作用。從養殖業看,全年牛羊禽肉產量比上年小幅上升,豬肉產量雖比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但在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恢復生豬生產的政策措施作用下,生豬存欄迅速止跌回升。
二是農業生產結構更“優”。各地在保障農業綜合供應能力穩定同時,不斷優化糧、經、飼種植結構。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較往年有所增加;大豆振興計劃扎實落地,全年大豆播種面積增長10.9%;稻谷種植結構繼續調整優化,品質更好、單產更高的中稻面積增加。
三是農業發展新動能更“強”。農村產業融合度提升,農村產業產前、產中、產后無縫銜接,種養加銷一體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農業增值空間不斷拓展。據統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5∶1。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大幅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同時,各地充分依托自身特色產業資源優勢,打造了一大批彰顯地域特色,承載鄉村價值的特色農業品牌。
但也要看到,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價格競爭力偏弱、品牌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興旺,遲滯了鄉村振興。
我國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偏弱。受農業機械化程度偏低和人工成本較快上漲等因素疊加影響,農業生產成本較快攀升,降低了我國農業的價格競爭力。據統計,在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構成中,人工成本占比超過40%,遠高于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平。在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市場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下,農業生產的利潤不斷收窄,降低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的競爭力。同時,受農業機械化程度偏低影響,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我國農業勞動力占比約為25%,而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僅為7%,與發達國家2%至3%的勞動力創造4%至5%的產值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農產品品質和品牌競爭力不強。盡管我國制定了不少農業生產標準來保證農產品質量,但是我國小農戶大量存在和分散生產的特征致使農業生產標準的執行力度偏低,農產品質量不高,也進一步制約了農產品品牌的培育能力。目前我國有2億多農業經營戶,戶均耕地面積僅相當于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分散生產和規模效應弱的特征較為明顯。
農村產業融合程度不高。受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推進機制尚不健全、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等因素制約,我國農村種養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度不高,農業生產鏈條偏短,附加值偏低,突出表現為農村產業初級農產品比重大,產后加工、精深加工及儲存物流等水平低。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產品種植業產值之比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需要加大涉農利用的創新投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引領和支持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一是加大涉農領域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發揮金融對創新的支持作用,設立專門支持農業領域高技術企業的天使投資基金,并加快推進銀行開展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專利質押風險等業務,提高涉農企業研發積極性。加大涉農領域企業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完善高技術人才的薪酬體系,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水平,激發科技人員研發的積極性。
二是打造服務于農業科技創新的平臺基地。應著眼于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繼續推動涉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聚集整合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資源,形成科技創新聯盟,支持農業上市企業、龍頭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涉農領軍企業,帶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三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萍汲晒D化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動力所在,必須打通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加工、市場模式和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瓶頸。建立一批公益性、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和面向市場的服務網絡,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落地。